查看原文
其他

【读书】《了凡四训》|从前种种,譬如昨日死;从后种种,譬如今日生

读书小屋 BOOKROOM读书小屋
2024-12-02

   荐 语   
稻盛和夫曾多次引用的中国故事,他正是从《了凡四训》中顿悟到人生观:人生由两条法则组成,一条是命运,一条是因果律,两条法则相互制约影响。“一切皆由天定”,还是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?不必急于作答,静心读过此书,会有更深层思考。



1

发现好书

内容简介·作者简介 

《了凡四训》

这是一部家训,是父亲写给儿子的人生教科书。作者饱含深情地将自己的经验教训和人生感悟教给孩子,希望他们过上好生活。

袁黄 1533-1606

初名表,后改名黄,初号学海,后改了凡。明代思想家,著作涉及农业、礼法、军事、音乐、几何、佛学等诸多领域。



阅读收获

读后能收获什么

开卷有益

1

人生逆袭之法

了凡先生是一名看不到前途的基层公务员,三十多岁无儿无女,他竟逆袭成为知县,四十多岁时有了儿子。他兢兢业业工作、行善、读书、写书、教育子女,一生充实。五百年来,唯独他的家训流传甚广,究其原因,无非他实现了“人生逆袭”,并将方法公之于众。

2

换个角度看“做好事,得好运”

很多宗教为劝人向善,不惜蒙上神秘色彩。了凡先生则现身说法,将“做好事,得好运”落实成具体生活方式。如何改过、如何行善、如何谦虚,且听他如何举例子讲故事,引经据典,对儿孙叮咛嘱托

导图速读

精心打磨拆书导图 | 快速浏览结构



精彩摘录

试读精彩摘抄 | 体验写作风格


云谷开示 1

【原文】人未能无心,终为阴阳所缚,安得无数?但惟凡人有数:极善之人,数固拘他不定;极恶之人,数亦拘他不定。汝二十年来,被他算定,不曾转动一毫,岂非是凡夫?

【译文】一个人如果做不到没有妄念,就会被妄念束缚,最终难逃命运的流转,怎么还可能超越命运呢?事实上,只有凡夫俗子才会有所谓的命数。非常非常善良的人,命数很难困住他;非常非常邪恶的人,命数也很难框住他;因为,善与恶积下来的种子,让命运变得很不确定。你二十年来,因为被一个算命先生算定了命运,就从此不再努力,不曾转动命运丝毫,难道不是凡夫俗子吗?


云谷开示 2

【原文】孟子之言不错,汝自错解耳。汝不见六祖说:“一切福田,不离方寸;从心而觅,感无不通。”求在我,不独得道德仁义,亦得功名富贵;内外双得,是求有益于得也。若不反躬内省,而徒向外驰求,则求之有道,而得之有命矣。内外双失,故无益。

【译文】孟子说得并没有错,只是你自己理解错了。你有没有听六祖慧能说过,人的命运好坏,离不开人的心。假如从心这个层面上去寻找,那就没有不感应的,求不求在于自身,不只是道德仁义我们想求就能求得,功名富贵其实也是我们想求就能求得。我们既可以向内求得道德仁义,同时也可以向外求得功名富贵,内外都有所得,这才是正确的追求。假如我们不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自我省察,而是一味追求外在的东西,就会陷入盲目的追求中,万事只能听天由命,向内向外都不会得到,没有什么益处。


儿孙叮咛 1

【原文】汝之命,未知若何。即命当荣显,常作落寞想;即时当顺利,常作拂逆想;即眼前足食,常作贫窭想;即人相爱敬,常作恐惧想;即家世望重,常作卑下想;即学问颇优,常作浅陋想。

【译文】孩子,还没有人算过你的命,不知道怎么样?但是,不论怎么样,当你飞黄腾达的时候,要保持谦卑,要常作落寞之想:即使一帆风顺的时候,也要多多想到艰难险阻;即使丰衣足食的时候,也要想到忍饥挨饿;即使人家对自己很好,也要想想自己有什么值得人家善待的;即使家道兴隆的时候,也要居安思危;即使已经很有学问了,还是要看到更有学问的人,要意识到自己的学问其实远远不够。


儿孙叮咛 2

【原文】务要日日知非,日日改过;一日不知非,即一日安于自是;一日无过可改,即一日无生可进;天下聪明俊秀不少,所以德不加修,业不加广者,只为“因循”二字,耽搁一生。

【译文】孩子,一定要天天反省自己做错了什么,天天把自己的过失改正。一天不反省自己的过失,就会心安理得地一直错下去;一日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,就是一天没有什么进步。天下聪明俊秀的人不少,有的却不能勤勉修行德性、拓充学问,为什么呢?只因“因循”两字,耽搁一生。


改命先改过

【原文】大都吉凶之兆,萌乎心而动乎四体,其过于厚者常获福,过于薄者常近祸,俗眼多翳,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。至诚合天,福之将至,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;祸之将至,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。今欲获福而远祸,未论行善,先须改过。

【译文】吉凶的预兆,一般是先萌动于内心,而后在言语行动里体现出来。一个人如果心地淳厚,就常常会有福气;一个人如果待人刻薄,那就常常会有祸害。普通人受各种成见的干扰,看不到真相,就以为不能确定和预测。其实至诚到合乎自然,福气就来了,只要观察所做的善行就可以预知;而祸害来临之前,观察所做的恶行也可以预知。如今想获得福气而远离祸害,我们可以先不谈行善,而是从改正过失开始。改变命运的第一步,就是先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。


从“理”上改易怒的毛病

【原文】如前日好怒,必思曰:人有不及,情所宜矜;悖理相干,于我何与?本无可怒者。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,亦无尤人之学问;行有不得,皆己之德未修,感未至也。吾悉以自反,则谤毁之来,皆磨炼玉成之地,我将欢然受赐,何怒之有?又闻谤而不怒,虽谗焰熏天,如举火焚空,终将自息;闻谤而怒,虽巧心力辩,如春蚕作茧,自取缠绵;怒不惟无益,且有害也。其余种种过恶,皆当据理思之。

【译文】再比如,以前好发脾气,就要好好想想:别人固然做得不好,但别人做得不好,恰恰应该同情。如果违背情理相互争斗,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?实在没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发脾气的。又要想到天下没有自封的豪杰,也没有专门和人过不去的学问。做得不够好,或是因为自己的德行、能力不够,感应还没有到来。我们需要的是自我反省,即使别人毁谤我们,也把它当作是自我的磨炼和考验,欣然接受,有什么好愤怒的呢?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坏话,并不发怒,即使是关于自己的谣言、毁谤满天飞,也只觉得是火在空中燃烧,再大的火也一定会熄灭。听到别人毁谤自己,就大发脾气,费了很大的劲很多的心思去辩解、去澄清,其实是春蚕吐丝,作茧自缚,自寻烦恼。愤怒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,不仅无益,而且有害。至于其他的种种过错,也都应该好好想一想道理在哪里。道理想明白了,自然就会去改正,而且是彻底改正。


理解什么是“与人为善”

【原文】吾辈处末世,勿以己之长而盖人,勿以己之善而形人,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。收敛才智,若无若虚;见人过失,且洒容而掩覆之。一则令其可改,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。见人有微长可取,小善可录,翻然舍己而从之,且为艳称而广述之。凡日用间,发一言,行一事,全不为自己起念,全是为物立则,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。

【译文】我们处在社会风气败坏的年代,不要以自己的长处来掩盖别人的优点,不要以自己的善行去和别人相比较,不要以自己的才能去为难别人。收敛才智,虚怀若谷,就像是一个普通人一样。见到别人的过失,应当有所包涵,为他掩盖,可以让他有改过的机会,也能够让他有所顾忌而不敢放纵。看到别人有一点点的长处值得学习,有一点点的善行值得记录,都应该放下成见,向他们学习,并要为他们赞叹且广为宣传。在平时的生活里,一言一行,都不为自己的私利起念,全是为社会树立典范,这就是君子天下为公的气度。


谦虚是必不可少的品质

【原文】由此观之,举头三尺,决有神明;趋吉避凶,断然由我。须使我存心制行,亳不得罪于天地鬼神,而虚心屈己,使天地鬼神,时时怜我,方有受福之基。彼气盈者,必非远器,纵发亦无受用。稍有识见之士,必不忍自狭其量,而自拒其福也,况谦则受教有地,而取善无穷,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。

【译文】从这些事看来,抬头三尺,定有神明。趋于吉祥也罢,避开凶险也罢,全在于自己。如果能够心存善念、严于律己,对天地鬼神敬重,对别人抱着谦逊的态度,那么,鬼神也会时时眷顾我们,我们才有受到福泽的根基。那些咄咄逼人的人,肯定难成大器,即使发达了也不会享受生活的乐趣和美好。稍微有见识的人,必定不会心胸狭窄,自己把福泽挡在门外。何况,谦虚的人受教的机会也多,从而获益无穷,这实在是修行者必不可少的品质。


出版信息

相关内容参考| 更多了解本书

《了凡四训》

作者:【明】袁了凡

译者:费勇

三秦出版社

2017年

页数:101页


一起读书吧

往期回顾

#明朝一哥王阳明#

#悉达多#

#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#

#干法#

长按关注读书小屋

每周六准时更新

BOOKROOM读书小屋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BOOKROOM读书小屋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